在当前国家积极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作为重要的政策手段,对于促进特定领域的发展、撬动社会资本投入具有关键作用。深入了解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的申报规则和要点,对于政策分析师以及相关项目主体而言至关重要。基于最新政策动态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特整理出《2025 年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申报指南》,结合地方实操案例与前瞻性研判,为政策分析师提供全面且深度的参考。
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初始额度设定为 5000 亿元,由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负责运作。资金通过基金公司以注资(包括股权和股东借款形式)的方式投入,投资期限为 20 - 25 年。同时,抵押补充贷款(PSL)为该工具提供资金支持,利率降至 2%。此工具的重点在于解决项目资本金缺口,进而撬动社会资本参与项目建设。相关研究表明,政策性金融工具在解决项目资金难题、引导社会资本流向方面具有显著效果。
bwin官网
按照政策要求,需在 9 月底前完成资金投放。项目需在 6 - 8 月依次通过地方筛选、省级审核以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终审。对于项目成熟度也有明确要求,新建项目必须取得施工许可证,在建项目的进度不得超过 80%。这一时间安排和成熟度要求有助于确保项目的可行性和顺利推进。
这些领域的选择符合国家当前的产业发展战略和政策导向,通过地方案例可以为其他地区的申报提供借鉴。
城市更新项目需剥离房地产属性,聚焦管网改造、智慧停车场等方面,例如宜宾的国资项目。交通物流领域中,申报“跨境电商物流园”更容易获得中国进出口银行的支持。传统基建的升级方向有助于提升城市的基础设施水平和物流效率。
申报主体需为平台公司的市场化项目,严禁政府投资项目。在资本金要求方面,自有资金需不少于 20%的资本金,基金注资不得超过 50%,在重点领域可放宽至 80%。同时,鼓励采用专项债与政策性工具组合融资的方式,例如专项债解决 30%的资本金,基金补充 50%。合理的资本金要求和融资组合方式有助于保障项目的资金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申报所需的材料包括项目可行性报告、融资方案、审批文件和银行意向书等。项目可行性报告需突出项目的经济自平衡能力;融资方案要明确“基金 + 配套贷款”的结构;审批文件中的用地承诺函可容缺办理;银行意向书需提供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或国家开发银行分行的预审函。这些材料的准备要求有助于提高申报的准确性和效率。
地方申报需经过地方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省级部门联合审核、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分发至三大银行,最后由分行进行尽职调查并报总行备案。其中,提前获得政策性银行省级分行的“预审意向”是申报成败的关键,例如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对三农项目的偏好较为显著。清晰的申报路径和关键要点有助于提高申报的成功率。
在申报过程中,要严格避免财政担保和政府回购承诺,收益来源需绑定项目自身的现金流。同时,楼堂馆所、房地产、形象工程等项目被列入负面清单。遵守隐性债务红线有助于防范金融风险,保障政策的有效实施。
若经济压力加剧,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的规模可能从 5000 亿增至近万亿,参考 2022 年从 3000 亿增至 7400 亿的情况。此外,需关注第四季度结构性货币政策的加码,如抵押补充贷款的新增额度。政策扩容机遇为项目申报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可以叠加“超长期特别国债”,优先申报已纳入国债清单的项目,如数字经济产业园。对于医养结合项目,可联动“养老再贷款”进行双渠道融资。跨工具协同有助于提高项目的融资能力和政策支持力度。
深圳模式中,涉农企业通过“数字化改造 + 外贸赋能”获得中国进出口银行的支持,融资成本压降 15%。四川宜宾的国资平台打包申报“城市更新 + 支柱产业升级”,资本金获批效率提升 40%。这些地方成功经验为其他地区的项目申报提供了可复制的模式。
本指南综合了 12 份权威信源,涵盖了政策设计、地方实践及风险预判等多个方面。数据显示,该工具的杠杆效应约为 1:3 - 1:5,即 5000 亿可撬动 1.5 - 2.5 万亿投资,科创企业获贷率已达 49.6%。建议优先布局高政策契合度、短周期见效的项目,把握 9 月前的投放窗口。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深入探讨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效果和优化策略,以及如何更好地应对政策变化和市场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