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win官网入口

杜祥琬院士:可bwin·必赢(中国)唯一官方网站再生能源将成照亮未来的绿色之光
发布时间:2025-08-26
 “可再生能源从‘微不足道’,到如今的‘举足轻重’,相信未来将‘担当大任’。”近日,在接受《中国能源报》记者专访时,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能源委员会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杜祥琬精辟概括了我国可再生能源的角色定位。  我国可再生能源经过20多年高速发展,积累了哪些典型案例?“十五五”时期,我国能源发力重点是什么?围绕这些话题,杜祥琬与记者进行了深入交流。  “本世纪初,中国工程院在分析我国可再生能源发

  “可再生能源从‘微不足道’,到如今的‘举足轻重’,相信未来将‘担当大任’。”近日,在接受《中国能源报》记者专访时,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能源委员会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杜祥琬精辟概括了我国可再生能源的角色定位。

  我国可再生能源经过20多年高速发展,积累了哪些典型案例?“十五五”时期,我国能源发力重点是什么?围绕这些话题,杜祥琬与记者进行了深入交流。

  “本世纪初,中国工程院在分析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时指出,我国的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对我国一次能源的贡献虽然‘微不足道’,但后来研究发现,可再生能源必将走向‘举足轻重’,并将进一步‘担当大任’。可再生能源本身的特性,决定了它们将成为照亮未来的绿色之光。”杜祥琬说。

  目前,我国能源结构仍以煤为主。杜祥琬称,据测算,我国技术可开发煤炭量约为1710亿吨。“如果使劲烧的线年就烧得差不多了。”

  煤具备“重要性、有限性和不可再生性”这三个特性。重要性和不可再生性不言而喻,但有限性很多人都理解不够。“煤在许多人眼中扮演的一直是‘兜底能源’的角色。”杜祥琬说,“诚然,短期内煤大概还能兜底,但长期而言,具有不确定性。”

  “无煤可用,何谈兜底?”杜祥琬不禁发问,很多人对这一点还缺乏认识,自以为煤炭永远可以兜底。因此,必须要对煤炭的有限性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在杜祥琬看来,我国能源转型,需要把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逐步、稳步转向以可再生能源、非化石能源为主。这不仅是长期能源安全之策,也是走向“碳中和”的必由之路。

  为什么要积极发展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因为它们是无限的,太阳能可以说是有太阳就存在。”杜祥琬说。

  “近20年来,我国可再生能源快速发展。”杜祥琬说,数据显示,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全球最大、发展速度全球最快,持续保持新增装机的主体地位,截至今年6月底,全国可再生能源装机量达到21.59亿千瓦,约占我国总装机量的59.2%。

  当下,随着风电、光伏的迅猛发展,新能源发电的随机性、波动性、间歇性,给电网消纳带来一定挑战。如何把间歇性变成灵活性?“有很多办法,比如跟储能技术相结合,与先进电网调度技术结合,新能源就会变得更加智慧。”杜祥琬说。

  针对能源转型,杜祥琬将目光聚焦在农村广袤的土地上。他先做了一个小范围的试验。

  地处中原的河南,能源结构以煤为主,可谓是“微缩版”的中国。“如果把河南省能源革命做好,走出一条路子来,全国都可以得到启发。”自2016年起,杜祥琬时任组长的“中国农村能源革命与分布式低碳能源发展”课题组就在河南省兰考县研究农村能源问题。

  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几年的努力,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大县通过可再生能源发电,不仅实现了用电自给,甚至还能将多余的电力传送上网来盈利。

  “过去,兰考的电力是靠外来,用的也都是煤电。”杜祥琬感慨道,现在,依靠自身的可再生能源发电,如太阳能发电、风能发电、垃圾焚烧发电,兰考每年的发电量已经大于自身需求。

  据兰考县发改委统计,通过因地制宜推进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农村可再生能源开发,兰考全县可再生能源发电并网装机容量达135万千瓦。其中,风电装机为79.4万千瓦,光伏装机为51.7万千瓦。此外,兰考县还建成投运2.4万千瓦的生物质热电、1.5万千瓦垃圾发电、日产2.5万方生物天然气项目。

  “其实,兰考是个三类资源地区,风力资源和太阳能资源都不是最富裕的。”杜祥琬补充道,但风机转起来了,屋顶光伏也发起电来了,全县建一个垃圾焚烧发电厂就够用了,而且还能把全部城市生活垃圾都处理了。“这就证明相关技术在人力的加持下是可行的。”

  在杜祥琬看来,兰考提出了能源“身边来”的概念,首先要利用身边的可再生能源,就地取材不够,再谈“远方来”。

  事实证明,兰考的模式值得其他地方参考。“技术现在已基本成熟,且成本也下降很快。很多东部地区如果可以像兰考这样依靠本地的可再生能源,能源自给率就能提高。”杜祥琬说。

  杜祥琬强调,“我们要充分认识到,中国的未来要靠可再生能源,而不是靠煤、油、气等化石能源。”

  那么,今后到底如何借助可再生能源、储能、智能电网、负碳技术,以及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实现“双碳”目标?

  杜祥琬认为,科技创新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支撑,需持续推行降碳、脱碳、碳移除举措,强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零碳工业流程再造等关键技术的科研攻关,加速绿色低碳技术创新成果的转化与应用。同时,加快产业结构转型与技术进步,推动发展模式实现根本性变革。

  在能源领域,主要有煤炭方面的煤炭绿色智能高效开发利用、煤粉预热燃烧技术、循环流化床高温后燃等技术;核能方面的可控核聚变、加速器驱动次临界洁净核能系统、固有安全核电、钍基熔盐堆等技术。在工业bwin官网领域,主要有工业数字化、氢冶金、全废钢电炉流程、二氧化碳化工利用、氢能煅烧水泥熟料、关键金属矿物质开发循环利用等技术。在交通领域,主要有可持续航空燃料、新能源汽车与电网互动、氢燃料电池电堆、船舶电动化、氢燃料航空发动机、生物乙醇等技术。

  谈及如何加强国际合作、提升我国在全球气候治理和能源转型中的贡献度时,杜祥琬坚定地认为,气候变化是全球共同面临的挑战,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置身事外、独善其身。我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强化适应气候变化行动举措,对保护地球家园作出至关重要的贡献。“首先做好中国的事,比如可以从能源低碳化转型、强化气候变化应对举措、创新国际合作项目等维度发力,共同推动全球绿色低碳发展,携手探索人类可持续发展新路径。要正确面对低碳转型面临的困难和挑战,进一步加强气候治理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参与国际会议、项目合作、学术研讨、人才培训等活动,讲好中国实现‘双碳’目标的生动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