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win官网入口

bwin·必赢(中国)唯一官方网站宗良 马高欢:外资增持视角下中国债券市场的国际化机遇与实践
发布时间:2025-08-17
 本文聚焦中国债券市场国际化进程中的高质量发展方向,系统梳理了我国债券市场在开放深度、外资持有规模、绿色主权债创新及市场互联互通等方面的显著进展。同时,结合我国经济稳健增长、金融高水平开放深化、全球美元资产风险上升等机遇,分析了债券市场国际化的核心优势。通过借鉴成熟市场在制度体系、运行机制、国际化程度及流动性管理等方面的经验,提出针对性策略:完善交易机制与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强化国债在定价基准与市

  本文聚焦中国债券市场国际化进程中的高质量发展方向,系统梳理了我国债券市场在开放深度、外资持有规模、绿色主权债创新及市场互联互通等方面的显著进展。同时,结合我国经济稳健增长、金融高水平开放深化、全球美元资产风险上升等机遇,分析了债券市场国际化的核心优势。通过借鉴成熟市场在制度体系、运行机制、国际化程度及流动性管理等方面的经验,提出针对性策略:完善交易机制与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强化国债在定价基准与市场稳定中的“领头羊”作用,拓宽年金、保险及境外资金等多元渠道,以推动债券市场在国际化进程中实现高质量发展,为全球资本配置与国内实体经济提供更有力的支撑。

  我国自2002年实施合格的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制度以来,逐步放宽资本流动限制、完善人民币跨境流动机制。全球通、债券通、沪港通等机制促进了我国内地与香港地区及海外债券市场的互联互通。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数据,2024年,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现券成交377.8万亿元,日均成交1.5万亿元;交易所债券市场现券成交41.7万亿元,日均成交1724.4亿元。柜台债券市场累计成交101.7万笔,成交金额5349.0亿元。随着我国资本项目可兑换进程的推进,一级市场已形成层次分明、主体多元的发展格局。同时,国债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在全球债券bwin官网市场中的地位不断提升。随着我国债券市场开放的深化和整体规模的显著扩大,中资机构境外发债活跃。2024年中资境外债一级市场共发行1136只债券,发行规模超1000亿美元。

  截至2025年4月末,我国债券市场托管余额为184.9万亿元,其中国债托管余额为35.6万亿元。庞大的国债规模为市场提供了充足的流动性,能够满足不同投资者的需求,也使得国债市场在我国金融市场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2019年,我国国债和政策性银行债券纳入彭博巴克莱全球综合指数。2021年,国债纳入富时世界国债指数。据彭博数据,截至2024年11月初,彭博全球综合指数中中国债券的比重提升至9.7%,人民币随之成为该指数中第三大权重货币,仅次于美元和欧元。人民币债券市场国际影响力的提升,吸引了更多国际投资者的关注和配置。

  人民币债券已成为全球投资者资产配置的重要选择,外资机构持有人民币债券的规模明显增加(见图1)。截至2025年4月15日,境外机构持有人民币债券总量为4.5万亿元,较上年末增加2700多亿元,约占银行间债券市场总托管量的2.4%,且增速较快。其中,境外机构持有我国国债规模达2.1万亿元,已有1160余家机构进入我国债券市场,覆盖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投资者。这充分体现了人民币债券国际化的积极进展。与此同时,熊猫债与点心债规模不断增长,发行主体范围持续扩大,整体发展势头良好。

  近年来,国内绿色金融市场发展迅速,成果显著。截至2024年四季度末,本外币绿色信贷余额达36.6万亿元,绿色贷款新增6.52万亿元,绿色债券存量规模约为2.1万亿元。2025年2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绿色主权债券框架》正式发布。伦敦时间4月2日,中国财政部代表中央政府在英国伦敦成功簿记发行了60亿元人民币绿色主权债券。这是我国首次以主权信用为背书发行绿色主权债券,不仅将绿色元素融入我国主权离岸多币种收益率曲线,也标志着我国在推进绿色转型与债券市场高质量发展方面迈出重要一步。

  一是投资者参与范围扩大。随着相关政策的推动和市场的发展,不同类型的投资者能够更加便捷地参与债券市场。自2010年允许部分境外机构投资者参与银行间债券市场以来,境外投资者范围逐步扩大,投资品种也逐渐增加。这使得资金在不同市场间的流动更加顺畅。

  二是市场基础设施完善。我国债券市场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债券登记、托管、结算等系统持续整合与优化,提高了市场的运行效率和安全性,降低了交易成本,促进了资金和债券的跨市场流动。

  三是互联互通不断深化。2024年,银行间债券市场与交易所债券市场优化跨市场转托管,促进了两个市场的互联互通,优化了资源配置,为投资者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投资环境。全球通、债券通、互换通等制度不断推进,为境内外投资者提供了更多的投资选择和融通资金的渠道。同时,境内外金融基础设施机构加强合作,为互联互通机制的平稳运行提供了有力支持。

  我国经济保持稳健增长(2023年经济同比增速为5.2%,2024年为5%),2025年增长目标设定在5%左右。2024年,我国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率达30%左右。这既体现了我国经济发展的稳固基础与光明前景,也为人民币债市国际化营造了良好环境,增强了市场对人民币的信心。从购买力平价角度看,我国经济规模则约为美国的1.5倍。我国经济具有稳健增长的基本面,为我国债券市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

  金融高水平开放有力推动了人民币债券国际化进程,显著提升其在国际市场上的认可度和接受度。这吸引了众多境外机构配置人民币债券,助力人民币债券成为全球投资者资产配置的关键要素,从而提升了人民币在国际金融市场的地位和影响力。我国金融开放以服务实体经济与助力企业走出去为导向,探索中国特色路径,而非单纯追求资本项目全面可兑换。在对外的负债方面,直接投资占主导,凸显了外资结构的稳定性;在对外的资产方面,储备资产与对外直接投资占比较高,证券资产配置占比较低。这种结构既体现了资本流动的稳健性,也表明我国债券市场蕴含着巨大增长潜力。

  以共建“一带一路”、实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等为契机,我国与相关国家和地区的金融合作不断深化。通过提高境内外企业投资和发行人民币债券的便利度、创新人民币债券产品体系、支持离岸人民币债券市场健康发展,并促进离岸与在岸债券市场良性循环,不断推动债市国际化向更高水平迈进。目前我国利率相较于海外市场更低,人民币债券的低息融资优势凸显,市场规模有望进一步扩容。同时,我国国债市场规模已跃居全球第二,市场深度与流动性大幅提升,能够更好地满足国际投资者的交易和配置需求,为债市国际化奠定了坚实的市场基础。

  近年来,美元汇率波动加大,加之地缘政治风险不断加剧,各类制裁与资产冻结措施频繁出台,持有美元资产的不确定性不断上升,引起部分国家的担忧。凭借我国经济的稳定增长和金融市场开放等优势,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进一步加快。2024年人民币成为全球第三大国际债券计价货币。与此同时,随着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增加以及美元波动加剧,投资者风险偏好降低,而人民币债券市场相对稳定且与其他资产相关性弱,成为全球投资者分散风险的重要选择,有利于我国债市吸引更多国际资金。

  发展成熟的债券市场在市场建设、风险防控、资源配置等方面的经验具有普遍的参考价值,可助力我国债券市场在全球金融体系中找准定位、优化升级。发展成熟的债券市场通常具有以下特征。

  在发展成熟的债券市场中,机构投资者占比通常稳定保持在90%以上,共同构建起稳固的“金字塔”结构。作为债券市场底层的货币基金,以高流动性、低风险特性,借助短期资金频繁进出,保持市场的合理流动性;中层的保险、养老金因资金来源稳定,基于资产负债匹配需求,是支撑债券市场规模与稳定的主力;顶层的对冲基金凭借灵活策略与敏锐的信息捕捉力,积极买卖,发挥价格发现功能,促使债券价格与内在价值趋近。

  这种层次分明的结构有效降低了市场波动,保证市场既具有一定活跃度又不失稳定性。此外,债券借贷等创新工具盘活了存量债券资产,使市场参与者能够更高效地利用资产,极大地提高了市场资源配置效率。

  发展成熟的债券市场通常国际化程度较高。市场中境外投资者广泛参与,涵盖金融机构、养老基金、主权财富基金等,持有大量债券资产,成为市场重要力量,为金融市场提供大量资金,增强市场国际影响力。在交易方面,支持跨境交易,提供便捷交易渠道和先进交易系统,投资者可灵活选择交易场所和方式,实现全球债券买卖。市场交易品种多元化,除传统债券外,还有丰富的衍生品,满足不同投资者需求。此外,市场基础设施完善,托管、清算、结算高效便捷,支付清算系统发达,支持多币种结算,降低跨境交易风险,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成熟债券市场在国际资本流动中占据关键地位,促进全球资本优化配置,增强市场活力与国际竞争力。

  全球发达经济体央行的公开市场操作具有多样性。价格型与数量型工具各司其职:回购协议与国债交易通常作为数量型工具,前者调节短期流动性,后者影响长期资金供给。招标机制通常采用价格招标模式,数量相对固定,而价格随市场调整,以此减少对利率信号的干扰。在特殊情境下,操作模式灵活。如日本央行在非常规政策阶段以固定利率无限量购债。欧洲央行则通过双重职能设计,常规以固定利率无限量回购释放流动性,危机阶段则启用国债买卖等工具定向纾困。这种分层设计既保障日常政策传导的精准性,亦为极端风险预留应对空间。

  随着金融全球化的演进,我国债券市场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预计未来将成为全球投融资的核心平台及全球储备资产的重要来源。债券市场的发展至关重要,为促进债市高质量发展,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一是推动债券市场高水平开放,建立统一的市场基础设施。通过建立统一的市场基础设施实现跨市场交易和结算,加强跨境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便利境外投资者直接参与我国债券市场交易和结算,降低跨境投资成本,促进国际资金流动。

  二是优化交易机制,引入做市商制度。通过做市商的双向报价为债券交易提供连续的买卖价格,从而提高市场流动性,增强市场活跃度。尤其在市场波动时,为市场提供流动性支持,稳定交易秩序。此外,建立和推广电子交易平台,提升债券交易的透明度和效率,使投资者能够实时获取债券价格和交易信息,及时掌握市场动态,快速执行交易指令,减少信息不对称,促进公平交易。

  三是提升风险管控能力,强化风险意识,制定统一信息披露标准和规则。要求发行人详细、准确地披露债券发行相关信息,包括财务状况、资金用途、风险因素等,方便投资者评估风险和价值。同时,加强信息披露监管,对违规行为严厉处罚,确保发行人严格遵守信息披露要求,维护市场透明度和投资者信心。

  一是优化国债期限结构,提升其市场基准功能。可考虑适度增加短期限与超长期国债发行规模,平衡市场供需结构。通过“买短卖长”双向操作调节期限利差,保持收益率曲线向上倾斜的合理形态,既可为金融机构提供定价基准,又能引导长期资金服务国家战略。

  二是灵活运用双向操作,平滑市场波动。可探索建立常态化国债买卖机制,根据市场流动性状况灵活调整操作方向与规模。在债券供给高峰阶段适度净买入,以稳定市场预期,在非理性抢购时通过卖出操作释放信号,避免单边预期强化。

  三是加强预期引导,稳定市场信心。通过完善政策沟通机制,稳健、循序渐进地开展前瞻性沟通,定期披露操作框架与目标区间。结合国债收益率与常备借贷便利(SLF)利率、存款利率的联动关系,引导市场形成理性定价,防范市场过度波动。

  四是加强财政货币政策协同,形成良性互动。建议建立“财政—央行”定期协调机制,优化国债发行节奏与货币政策工具的衔接。财政部通过优化国债发行节奏扩大国债供给规模,同时央行配合提供流动性支持,形成“扩供给—稳需求”的动态平衡。

  一是推动年金基金、保险资金对接超长期债券。参考央行以制度型开放为重点推进债券市场开放的思路,放宽年金基金、保险资金投资债券的部分限制,适当降低对某些优质债券的投资门槛,引导其长期稳定资金流入,并进一步便利境外投资者入市。

  二是提升个人投资者参与债券市场的积极性与便利性。借助《关于银行间债券市场柜台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扩大柜台债券投资品种、优化相关机制安排的契机,进一步加强投资者教育。同时开发适合个人投资者的债券产品与服务,简化交易流程,引导储蓄资金流向债券市场。

  三是引导私募创投基金投资债券市场。健全私募债券管控机制,培育市场化的中小企业私募债市场,为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创新企业拓宽融资渠道并提供长期稳定的资金支持。

  四是延续债券市场高水平开放的态势,为境外投资者提供更全面的风险管理工具。简化外资准入流程,优化境外投资者投资我国债券市场的税收等政策安排,增强我国债券市场的国际影响力并提高流动性,促进债券市场投资者结构多元化发展。返回搜狐,查看更多